原创 看理想节目 看理想

《我,到点下班》

不想上班,大概是人类最普遍的感受,可能没有之一。

每天都盘算着“不干了”,但上班打卡很少缺勤,请个假往往都要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准备。

偶尔有忍耐到极限的时候,一想到“不上班怎么养活自己”这个严峻的问题,按下辞职的冲动就成了一件自然的事。

学会对小红书上那些光鲜的自由职业者祛魅,但没去掉多少心里的羡慕,反而让自己把手里的“狗屁工作”抓得更紧。

上班这么苦,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吗?

音频节目《不上班行不行?我有一个问题06》已在看理想App上线。

媒体人泓舟,对谈多位资深“不上班”人士,直面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和精神困境——从谋生手段到心理韧性,从日常开支到保障体系,从性别观念到人生志趣。

前途未卜的时代,我们的前路似乎越走越窄,在“打卡坐班”与“自由职业”之间,在“降薪毕业”与“天选打工人”之外,也许我们仍然能够拓展对工作和生活的想象。

在现实的夹缝中,活出全然不同的生命样态。

世人关于如何度过一个更好的人生,有那么多说法,但我们其实只需要一条路,那就是重回内心的路。

讲述|泓舟

来源|看理想节目《不上班行不行?》

当清晨的闹钟响起,想到要挤进人如潮涌的地铁站,穿越大半个城市卡点去办公室报到,你是否会像曾经的我一样,产生很深的自我怀疑:这份工作真的可以给我带来价值感吗,我到底要不要继续?会不会有更适合我的职业?

但这两年经济下行的压力,让一些本来打算辞职的朋友,又犹豫了,想着,既然环境都这样了,要不然我再忍两年吧。如果你有过这样一些念头,或许能在这档节目里找到一些共鸣、慰藉,也希望能帮助你跳出自己的困境,看到更多职业选择的可能性。

先简单说一下我的职业经历,我做过财经记者,在银行做过研究员,在创业公司工作过,现在是一名自由职业者、写作者,还在看理想上做过另一档讲母职的书单节目,写过一本关于母职的书。

我和朋友开玩笑说,本来以为要财富自由以后才能过的生活,现在提前过上了。其实从踏入职场上班的第一天开始,我就一直想着,要是有一天不去上班也能养活自己就好了。时隔多年,算是如愿了,喜提了“三无人生”,没有工位、没有老板、没有同事。

回想起每一次的职业转换,最开心的并不是得到了一些看得见的好处,升职、加薪……而是每一次职业轨迹的变化,都让我离理想中的自己更近了一点。

当然,这当中有非常多的挣扎,过“三无人生”是要付出代价的,当我离开了一套普遍意义上的评价体系,才发现要对自己负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

我不想辜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,于是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学习各种新的技能和知识。在这期间,我也经历过一些焦虑、怀疑,但我慢慢厘清了一个朴素的道理,选择什么样的工作,究其本质是想要活出怎样的人生。明白了这点后,我逐渐在自由职业的过程中找到支撑点。

01.

不想上班,怎么办?

这些年,环顾四周,我发现越来越多人不想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公司、单位里,“不想上班”逐渐变成了一种集体性的情绪和状态。

从德勤发布的《2024年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》来看,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情况,48%的员工和53%的管理人员表示,他们在工作中感到筋疲力尽。我身边就有很多人尝试用各种办法来减少、摆脱这样的倦怠感。

比如有朋友辞职,跑去景德镇学做陶瓷;也有朋友放弃稳定的工作,去开健身工作室,笑着说自己终于完成了“做一个小老板”的梦想;也有朋友在日复一日的班味里,挖出一条缝隙,让自己热爱的、有兴趣的事情可以拿出来晒晒太阳;还有学艺术的朋友做着朝九晚五的打工人,但业余时间坚持创作、绘画,梦想将来能举办一个画展;也有朋友离开工作、生活了多年的大城市,跑去云南的某个小镇上做数字游民。

《我,到点下班》

然而,还是有更多的人,处在“上不上班”的纠结之中,一边感叹又有勇敢的朋友脱离了苦海,一边继续做牛做马,还要恐惧降薪、裁员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威胁。

大家或许都有体会,上班造成的职业倦怠不仅仅是单纯生理上的疲劳,而是一种更为立体的感受,它通常表现为:情感的枯竭、对个人能力的怀疑以及对工作的疏离感等等。这种感受往往来自多重压力的叠加,比如工作内容引发的焦虑、同侪之间的竞争,甲方和老板的压力、工作与生活失衡等等。

而要纾解职业的倦怠感,通常需要的不仅是换一份工作或是累了休息两天、出门旅行散散心那么简单,而是需要我们反观内心,好好想一想:我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,我曾经的职业理想是什么,我无法承受的是什么?同时结合现实因素一起考量:我当下具备什么技能,我想要投身的行业是什么情况?

像这样发散开去想,会有很多问题跑出来,但如果只专注于思考问题的关键,那或许就是:我期望的生活状态是什么?工作和上班之间的区别是什么?

我去问了一下Deepseek,它告诉我一些观点,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的,在这边和大家分享一下。

Deepseek 说,它认为工作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,它是一个人投入时间、精力去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创造价值的行为,这个过程可以是有偿的,也可以是无偿的,时间上也相对自由,但是收入不太固定。

比如说写作、做家务、创业、做研究、参与志愿者服务等等。工作往往能够带来一些成就感、自我实现感和意义感。但相比之下,上班这个定义就更加地狭窄,更加地制度化一些。比如说,它是专门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去从事由雇主安排的、有报酬的劳动,然后它的组织架构和薪酬也都是相对固定的。

很好理解,就是我们每个月到点领薪水,你也常常是一种非常顺从的心理状态,到了时间就去上班,到了下班的时间就想很快地冲回家。

但是很多时候,可能我们上班的人就会被人家说,有一点班味,那这种班味其实所隐含的意思是:你可能不是你,你也不需要是你,你只是这个庞大生产链当中的一环。

所以有些朋友就会和我说,我是一个很喜欢工作的人,但是我很讨厌上班,我就非常非常理解这句话。因为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意思是说,我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有一定的高的要求和标准的。但是我对于整天呆在狭小的格子间之内,对着计算机屏幕坐上一天又一天的这种状态又是很讨厌的。

02.

不上班,可能吗?

功利社会普遍将“职业成功”与职位的高低、收入的多少以及权力的大小划上等号。我们无法完全摆脱这样的定义,但要清醒地知道,这些外在的成功标准,很容易让个体忽视内心的需求和心理健康。

当这样的时刻来临,我们可能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,尝试在职场中做个“淡人”,通过”精神离职“,刻意营造一种“疏离感”,来减少“上班”和自我认同之间的冲突。

短期来看,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。因为我们在职场中投入的感情越少,和公司之间的纠葛越少,貌似受到的潜在伤害就越少。但拉长时间来看,这种“疏离感”可能会让我们变得畏首畏尾,才能无法很好地发挥出来,最终滑向工作与自我的全面的异化。

许多人选择留在自己不再热爱的组织当中,或许是因为担忧外界的评价,或许是对失去安全感怀有深深的恐惧,又或许是担心职业生涯的断裂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一个更严峻的情形是,随着失业率的攀升,相较于工作意义、自我实现,能拥有一个按时发放薪水的“班”,似乎成为了更务实的选择。

《我,到点下班》

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我们再去讨论自由和梦想,还有意义吗?如果明天不会更好,我为什么不干脆放弃挣扎、直接躺平呢?我也把这些问题抛给了第一期节目里的杨照老师,大家可以去听听他的见解。

编辑和我将这档节目命名为“不上班,行不行?”听起来有点抬杠的意思,又好像是一种自嘲,但我们都很认同的一个观点是:我们每个人,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职业道路,无论它是否符合社会的主流标准。

在这一档节目里,我想认真、严肃地和嘉宾们,还有正在收听节目的你们一起梳理、探讨种种当代的职业困惑,并且尝试找到一些改变的可能。

具体而言,做出改变的形式有很多种,但并不意味着要彻底离开职场,听完这档节目就去提交辞职报告,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寻找一种新的职业方式。

比如小团队取代大平台,相较于曾经资源垄断式的大平台,灵活、创新或许是未来更受到推崇的新范式。

又比如这两年越来越多人主动脱轨,成为“数字游民”,云南大理、安徽黄山、四川成都等地兴起了一批线下的付费数字游民聚居社区,它们大都建在郊区或村落里,而这些数字游民既在当地付房租和消费,又有收入来源维持消费循环,甚至完成了乡村振兴的闭环发展。

看理想编辑部和我从去年底开始商量、讨论做这档「不上班」的节目,初衷是希望,在普遍的职场挣扎和趋同的职业道路之外,让大家看到更多工作选择的可能性。

我们邀请了已经实现“只工作、不上班”目标的人来聊聊自己的成长之路,还会邀请专家学者、不同行业的人谈谈大家关心的话题,比如:不上班如何养活自己?选择自由职业后,如何寻找生活的“新秩序”?

如何提升心理韧性?如果你也有过不想上班的念头,或者正在寻找职业的其他选择,那么欢迎收听节目和留言分享你的故事、你的困惑。

不上班,行不行?这个提问或许会给你一次机会,去重新审视你的职业路径,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、能够带来价值感的生活方式。我们也希望借由这里,陪伴你一起回望内心,再走去广阔的天地里讨论、探索。

原标题:《不上班,行不行?》
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