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社会发展飞快,各类科技几乎让人类完全脱离古朴的生活方式,渐渐将古人眼里的生活必需品摒弃。自来水出现以后很少有人挑水喝了,古人觉得既美观又实用的储水容器可能要永远退出历史舞台,来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储水的容器。
一.用陶缸、陶罐等容器储水成本低。
陶瓷做的缸子是古代最常见的储水容器,甚至现在农村还有人使用,储水量大的缸子一般不常挪动,所以易碎并不能阻挡人们对它的热爱,经典故事“司马光砸缸”里的缸就是陶缸。陶缸讲究实用,选料及烧制过程与其他陶瓷不同,以颜色较暗且质地坚固的器形为主,极少有人用白瓷储水。古代普通人家喜欢在自家院子挖个坑将陶缸埋进去,然后用木材制成盖子将其盖住,既防止水源污染又能防止小孩误将水缸打碎。
大型陶缸用来储存所有生活用水,器形较小的陶瓷器皿一般用来盛日常饮水,比如,陶罐、茶壶、碗等。虽然现代已少有人使用陶缸,陶瓷制成的锅、碗等却还处于器皿界最重要的位置,主要因为陶瓷制品易清洁且不容易被腐蚀。
二.用青铜、银制容器储水不易碎,使用寿命长。
同等条件下用青铜与银制容器储水比陶缸安全得多,但是成本较高,尤其是银器,古代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使用,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的。某些时期青铜器皿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,由于质地原因,青铜器皿的器形比陶瓷多得多,完全可以用青铜制出全套家居。
展开全文
铜与铁不同,生锈不会掉屑,保存年限较久,制成的器皿使用寿命长,所以有人将其制成动物造型,既能储水又能当装饰,铜在现代基本出现在器械或者家居物件上,再看不到它作为日常储水容器存在。银在铜之后便的货币的象征,多是作为首饰流传,将其制成器皿何其奢侈,相关器皿如今只能在博物馆看到了。
三.用木制容器储水不易碎、耐用、成本低。
古人对木器的执着不亚于我们对电的依赖,木材在古人眼里可以制成任何工具,房屋、家居、车、农具,没有一样不是由木材制成,相对于青铜、陶瓷,木器兼具不易碎、耐用、成本低、可塑性强、韧性强、可拆卸等优点,直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木器。古人用木材制成储水的器皿以拼合为主,主要因为整体材料制作耗时又费料。拼合木器通常是将木材切割成木块进行扣合,多以竹条作为辅助。常见木质储水容器除了体积较大的木桶还有木盆、木瓢、木碗等,木杯则很少见。
除了以上储水容器古人其实更喜欢就地取材,葫芦就是最明显的代表,葫芦的外形简直就是个天然的水壶,将内瓤掏空后稍加修改便是一个能密封的器皿,竖切成两半还能当瓢使用。许多买不起器皿的人家直接在自家院子里挖个坑蓄水,但需要将泥土兑水和匀后糊到四周,生火烤干水气才开始使用。
本文由时光印耀【原创】,拒绝一切侵权行为,点击关注每天有惊喜哦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