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中亦记载动物的鸣叫声,“有兽焉,其状如白犬而黑头,见人则飞,其名曰天马,其鸣自䚯。有鸟焉,其状如乌,首白而身青、足黄,是名曰鶌鶋。其名自詨。”所谓天马、鶌鶋就是它们呼叫自己的名字。此类文字记载了那时的生态和动物,是宝贵的资料。如众兽之山有大量的犀、兕,现在中国境内野生犀牛早已全部消失。书中还描写鹦鹉能言,认为它有跟人一样的舌头:“有鸟焉,其状如鸮,青羽赤喙,人舌能言,名曰鹦鹉。”
植物则有樗柏、韭韭、荆杞、葱韭、漆、桐椐、松柏、榛楛、棕、梓桐、桃李、菌浦(草)等。“景山,……其草多秦椒。”秦椒即花椒。竹子的记载亦不少,说明当时竹子分布广泛,竹文化也源远流长。“牡山,其上多文石,其下多竹箭、竹䉋。”“京山,有美玉,多漆木,多竹。”“轩辕之山,其上多铜,其下多竹。”《山海经》大量记载漆树的生长资料,“英鞮之山,上多漆木。”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古代的漆器工艺技术那么发达和精湛。
地质矿产类方面亦有不少记载,如金属有金、白金、银、赤银、铁、磁铁、铜、锡、赤锡、白锡等,分类十分细致。非金属有玉石、碧、青碧、瑶碧、雄黄、青雄黄、玄䃤、砥励、美赭、磁石、黄垩、涅石等。全书玉字有183处。黄金有16处,银有10处,铜有17处、铁有19处。玉的称呼很多,如玉、水玉、白玉、苍玉、藻玉、美玉、㻬琈之玉等,还有泛称的珠玉。铜的称呼有铜、赤铜、赤金等:“小次之山,其上多白玉,其下多赤铜。”在书中称黄金也会单称为“金”,“其阳多玉,其阴多金。”其他矿物,如“其下多砆石”砆石即类似玉的石头。
《山海经》所载金属中以铁的次数最多,说明当时已有冶铁技术。早在商代,人们已懂得利用天然陨铁,经锻造后用于制作兵器的刃部,但春秋时期才真正懂得人工冶铁来制造兵器。据统计《山海经》中出产铁之山,以秦地居多,还有赵、魏、韩、楚,但并无齐及燕国的产铁资料。推断此书完成于秦取得楚、韩、赵、魏、周、蜀国的图籍之后,秦王朝的巫史将这些新领土上的矿产信息写于书内。
有关地貌与水系的描写,如“帝都之山,广员百里”记载了山的规模。“泰冒之山,……洛水出焉,东流注于河”、“长沙之山。泚水出焉,北流注于泑水”、“时山,……逐水出焉,北海注于渭”、“高是之山,滋水出焉,而南流注于虖沱。”都记载了山脉和水系。
综合记载的物产
《山海经》内有综合介绍中国的地貌及物产,如“鸟危之山,其阳多馨石,其阴多檀楮,其中多女床。鸟危之水出焉,西流注于赤水,其中多丹粟。”综合记载鸟危山的地貌与物产,介绍了水系、矿物馨石、丹粟及草木檀楮等。再如“数历之山,其上多黄金,其下多银,其木多杻橿,其鸟多鹦鹉。楚水出焉,而南流注于渭,其中多珠。”此山有金属黄金、银,有树木杻橿,有鸟类鹦鹉,还有水中的特产珠,以及水系介绍。“高山,其上多银,其下多青碧、雄黄,其木多棕,其草多竹。泾水出焉,而东流注于渭,其中多磬石、青碧。”记载山中的金属银、矿物雄黄、磬石、青碧,植物棕、竹以及水系泾水从此发源,流入渭水。
若物产太多,书中则用“无不有”笼统概括:“积石之山,其下有石门,河水冒以西流,是山也,万物无不有焉。”书中亦有描写物产的医学功能及用法:“有鸟焉,其状如鹑,黑文而赤翁,名曰栎,食之已痔。”“有兽焉,其状如狗,名曰谿边,席其皮者不蛊。”还有独特地貌如无草木、无水:“饶山,是无草木,多瑶碧。”“其阳有金玉,其阴有铁而无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