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0年,日韩合并初期,韩文汉字混合。

民族文化危机

由于南北朝鲜共同使用了近2000年的汉字,汉字词汇已深入朝鲜语言内部,连思考模式也无法摆脱汉文化圈的框框,要将古代官方文件、历史著作、文学作品中的汉字完全抹去,简直是历史于与文化的真空,而人名、地名没有了汉字支撑更搞不清谁是谁,图书馆里即使有汗牛充栋的文献也顿时成为一堆废纸。

“去汉字化”过程的矫枉过正,不仅产生了文化断层,也带来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危机。朴正熙独裁统治时期,于1970年下令禁止在小学教导汉字,实行所谓全面实施韩文教育的政策,仅允许在初中、高中教授900个基础汉字。为了显示其“去汉字化”决心,他以雷厉风行方式废除汉字,连历史建筑悬挂的牌匾也被他取下来改写成“标准”韩文,全都成了“不伦不类”的非历史文物。

1980年以来,韩国加速“去汉字化”,一是民族自卑感的反动;二是过去中国没落带来的反应;三则是电脑普及,语言书写一窝蜂倒向拼音主义。但中国的重新崛起,东亚的复兴在望,特别是美国爆发金融危机,使韩国有识之士预感到即将被孤立、不知何去何从的文化危机感。韩国的“去汉字化”问题遂再度成为举国重新检讨的国家课题之一。

日本殖民统治二战時期,韩文汉字混合。

1965年的韩国《东亚日报》关于独岛主权争议的新闻,韩文汉字混合。

从内容版式来看,与中文报纸非常接近。韩国政府1948年成立后,为了弘扬民族精神,立即制订了《表音文字专用法》,规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。但是,公文的附加条款允许汉字与表音字并用。

朝鲜也从1949年起废除使用汉字。不过,朝鲜1968年修改了一律使用表音字的方案,逐步恢复汉字教育,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一共教授3000个汉字。而同年,韩国时任总统朴正熙下令从1970年起,禁止公文中使用汉字,教科书中不再使用汉字。

从1970年起,韩国小学、中学教科书取消了汉字,仅向初中高中学生教授1800个常用基础汉字(初中900个,高中900个)。这样,韩国20-40岁的人几乎完全不懂汉字。

1965的韩国报纸遍布汉字

1987年12月17日,卢泰愚当选,从这时候开始,汉字用的少了。卢泰愚是朴正熙之后的第一位真正的民选总统。

1993年12月19日报纸:金大中在汉城和全罗南北道(含光州)胜出,但不敌金泳三。金泳三是第一位文人总统。这年代的韩国报纸汉字已经很少了,就标题用几个,内容全韩文化了。

1999年,韩国民主化時期,纯韩文报纸。
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,本平台所载图文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公益目的。本平台使用的非本院原创,图、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,如若内容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来源:老照片

和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